《湖南法治报》头版:让劳动者不再伤“薪”忧“酬”——中方县法院化解劳资纠纷优化营商环境纪实
2023-08-19 09:26:21          来源:湖南法治报 | 编辑:杨丽群 |          浏览量:13305

《湖南法治报》2023年8月19日01版、02版报道

黄翔院长对被告代表释法说理

一次性向124名农民工发放工资款125万余元,快审快结为25名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29万余元,院长黄翔亲自下乡接访、承办案件……近年来,中方县法院在化解劳资纠纷优化营商环境中强力度,探新路,有温度,努力实现让劳动者不再伤“薪”忧“酬”。

中方县作为湖南最年轻的县城,经济发展迅速,外来务工人员众多,劳资纠纷繁杂。三年来,该院共受理劳动纠纷案件514件,占收案总数的9.79%。

为化解劳资纠纷,优化营商环境,中方县法院积极创新工作举措,走出了一条源头治理“疏淤”、能动司法“布局”、部门协同“提速”的新路径。2022年,该院共受理劳动纠纷案件177件,占收案数的8.55%,同比下降5.85%。

源头治理  构建和谐“薪视界”

“感谢法官,公司已经拖欠我们工资一年多了,终于看到了希望!”近日,中方县法院成功调解一起涉26名农民工劳务工资纠纷案件。

据悉,被执行人怀化市工程建设总公司拖欠易某等26名农民工共计11万余元劳务工资未支付。经分析研判,该院认为本案涉及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以及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保障,故积极联系当事人进行沟通,以行政非诉执行的形式,组织中方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怀化市工程建设总公司一起调解成功,既切实维护了农民工群体的合法权益,又有效减轻了企业诉累。

这是该院化解劳资纠纷优化营商环境一个缩影。

“劳资关系就像是鱼与水的关系,劳资关系不和谐,不但会损害农民工的利益,而且会阻碍企业发展。”该院副院长周铁墩说,许多劳资关系面临“两难”境地。一边是企业“用工难”,工人不服从管理,一走了之令企业头疼不已。另一边则是农民工“讨薪难”,公司拖欠工资,老板“失联”让工人安全感骤降。

为了提升企业和农民工的法治意识,从源头上减少劳资纠纷。中方县法院坚持做好“前哨站”,采取“内外兼修”的优化方式,从内部着手深入企业“把脉问诊”,针对案件审理中发现的合同瑕疵,释法说理,予以警示,对于纠纷高发的企业,则由院领导点对点进行指导,帮助整改。

“减少劳资纠纷不仅要引导企业规范用工,农民工自身也要提高法律意识,从源头上减少讨薪案件的发生。”泸阳法庭庭长向庆玲说道。泸阳法庭辖区内企业众多,年底总是迎来一波农民工“讨薪潮”。

该院从外部加大宣传帮助农民工提升法治意识。该院拍摄《劳务合同签订如何避“坑”》普法短视频,帮助农民工辨别合同,了解自身合法权益;利用节庆、赶集日等特殊节点与辖区党委政府、人民调解组织深入集市走访宣传;邀请群众走进巡回审判庭审现场,以案说法,打造沉浸式法治课堂等。

几番操作下来,向庆玲和其他几位庭长已经迅速成长为“普法能手”。经过他们的努力,中方县法院的劳动纠纷化解机制初显成效。2023年以来,中方法院受理劳动纠纷60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48.7%。

能动司法  下好营商“双赢棋”

“公司资金链断了,肯定要跑路了,必须要查封公司财产!”中方某农牧公司的建设工地已经停工几个月了,近两百万的工钱没有支付,一百多位工人忧心忡忡。工程不能按期完工,企业就拿不到钱发工资 ,负责人也心急如焚。双方僵持了好几个月,始终无法“谈拢”,此时离过年不到一个月,工人们如果拿不到工钱,很可能会发生群体性冲突。为快速解决纠纷,该院院长黄翔决定亲自承办案件,联合检察院协同解纷。

经了解,企业虽已陷入困境,但还一直在向银行积极申请贷款发放工资,如果此时查封公司财产,贷款计划很可能化为泡影。一边是迟迟贷不到款的企业,一边是不相信企业,等着拿钱回家的工人,黄翔秉持着善意执行的理念,一边帮企业想办法解决贷款问题,一边安抚讨薪工人,说服工人暂缓申请财产保全。由于涉案人数众多,意见不一,法检两院干警决定深入事发地泸阳镇,现场组织调解,统一工人意见。

因部分农民工目前在外省务工,无法赶回处理案件,工作人员便联系其用远程拍照的方式提交授权委托书,委托工组组长担任代理人参与案件调解,推动案件进展。功夫不负有心人,腊月二十五,企业终于成功贷款一百万元,支付了工人的大部分工钱。几个月后,企业又主动付清了工人的剩余工钱,工程得以继续,企业重获生机。

“法院既要做好群众的‘护薪人’,也要当好企业的‘老娘舅’。这样的案件咱们处理好了就能双赢,稍有不慎,就会两败俱伤,十分考验我们司法为民的能力。”处理完案件后,黄翔深有感触。

部门协同  跑出解纷“加速度”

“感谢法官!感谢检察官!感谢调解员!工资拖欠了这么久,这下终于看到希望了!”刚拿到司法确认裁定书的向某对工作人员激动地道谢。

向某是某公司的一名老员工,因老板突然去世,公司转租给他人,他的工钱瞬间没了着落。找不到企业负责人,眼看向某马上又要出去务工,案件变得十分棘手。为了快速解纷,法官先是将案件纳入了农民工欠薪求助绿色通道,委派给人民调解委员会先行调解,并立即联系检察院为向某提供法律援助。

秉持着耐心、诚心、信心的“三心”原则,法院调解员与检察官多次走访企业,找到企业的现任负责人,深入了解企业当下经营状况。由于负责人经常业务繁忙,抽不出时间解决问题,调解员与检察官便通过电话说理、上门沟通等方式,告知其不履行义务的法律后果,阐述农民工面临的生活困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服负责人出面解决问题。

经过耐心细致的劝解,负责人终于同意委托诉讼代理人参与案件调解,双方最终达成协议,并共同申请了司法确认,向某的烦“薪”事被成功化解。

“农民工的薪资不能等也等不起,讨薪案件必须把效率提上去,成本降下来。以前我们单打独斗,力量有限,现在我们与检察院、司法局、人社局等单位联动,形成合力,质效大幅提升。” 该院副院长廖景憧说道。

近年来,该院与多家单位共建非诉联动机制,实现了非诉纠纷解决机制与审判执行工作的顺畅衔接、高效流转。2022年以来,该院诉前化解劳动纠纷案件127件,占劳动纠纷收案数的53.59%,跑出解纷“加速度”,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责编:杨丽群

来源:湖南法治报